2023年即将过去,这一年属于AI、属于华为,更属于一场隐隐开启的互联网生态大变局。
过去的十年,手机、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,各自风光无限;而在未来的十年,机遇不再属于任何一方,而是融合后的崭新生态。
如今刚刚成型的“华小魅”,正是这一变局的转折点!
一条相似的道路
11月30日,魅族秋季无界生态发布会上,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沈子瑜介绍了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“智能汽车+智能手机+智能眼镜”。
现场还发布了魅族的众多产品:魅族 21 系列旗舰智能手机、MYVU AR 智能眼镜、MYVU Ring智能指环、无界生态系统 FlymeOS、自家大模型Aicy AI、全新内置Flyme AI大模型的Flyme10.5、全新手车互融解决方案 Flyme Link、推出无界智行开放平台与生态伙伴一起共享 Flyme Auto 的核心能力,还宣布了即将到来的MEIZU DreamCar MX。
显然,如今的星纪魅族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手机厂商魅族了,看起来有点华为的样子,也有点小米的味道。
早在2019年,华为就提出了“1+8+N”战略,“1”代表智能手机;“8”代表车机、音箱、耳机、手表/手环、平板、大屏、PC、AR/VR等产品;“N”代表泛IoT设备,涵盖移动办公、智能家居、运动健康、影音娱乐、智慧出行五大场景模式。
依赖5G、AI,以及HarmonyOS等,华为正构建起万物互联的新生态,智能、随需、无缝、安全地联接人与人、物与物、人与物,实现设备与设备、设备与人、应用与应用的交互和协同。
经过数年发展,如今的华为确实已经建立起这样一套宏大的业务格局。虽然在过程中阻碍重重,但伴随着8月29日Mate 60系列的未发先售,那个“遥遥领先”终于又回来了,而且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。
也许正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崛起,让其他厂商感受到了恐惧,也看到了方向。
10月26日,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发布会上,小米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集团战略正式升级为“人车家全生态”,并发布了小米澎湃OS操作系统、数字高端旗舰小米14系列等。
从原有的“手机×AIoT”,到如今的“人车家全生态”,小米不再局限于手机和AIoT,而是将业务延伸到汽车、家居等更多领域。
从技术型公司向全生态科技集团转型,澎湃OS承接了以人为中心、将“人车家全生态”有机整合的新战略,小米也正式走向了打造真正生态闭环的道路。
再到如今的星纪魅族,“华小魅”的步点是那么的相似。
不同之处,也许只是这条道路的名字,对于华为来说叫做“万物互联”,对于小米来说叫“人车家”,对于星纪魅族来说,也许可以用OS的新名来代表,那就是“无界”。
大浪淘沙沉者为金
从单一业务到全场景生态布局,华小魅都实现了突破。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华小魅前途无限,而那些业务单一的手机厂商、汽车厂商等就难以生存了呢?
纵观近年众多企业的发展现状,经常出现的词汇是"见顶"、"内卷"、"同质化"、"停滞"等,这些无不描绘出一幅惨烈的格局。
那么要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呢,唯有求变!
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,未来智能汽车、智能手机两个行业不再各行其道,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、全场景、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。而汽车智能化前景广阔,不能只停留在汽车产业,通过布局手机业务,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,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,可以实现超级协同。
站在汽车行业的角度是这样,对于华小魅来说同样如此。
我们知道,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相比,天然的在智能化上有优势,无论是芯片等硬件,还是软件研发等能力,带来的交互体验完全不在一个层级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过去几乎所有的车都配有大屏,也集成了导航等功能,但在实际驾驶中,绝大多数用户依然要拿出手机进行导航。
所以手机厂商下场造车,在交互体验上具有碾压的优势。与此同时,汽车在迈向新能源阶段后,也有望成为个人的重要移动终端,成为互联网生态的又一块处女地。
各有所需,合作与融合自然成为双方实现业务突破的希望。
当然,有心也要有力才能真正的去实施。华小魅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局汽车领域,都源于自身的意愿和实力。
对于华为来说,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,可以有多重模式成为汽车的上游供应商,比如零部件供应、提供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HI(HuaweiInside)供应模式、智选车(鸿蒙智慧行)模式,合作程度由浅到深。
魅族则是背靠吉利这颗大树,融入其汽车体系,向内为吉利体系赋能。小米更为简单粗暴,直接入场整合供应链造车。
由此,华小魅以及塞力斯、江淮、吉利等车企,都将从中受益。从数月以来这些企业的业务表现来看,带来的优势一目了然,这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自然是降维打击。
除了手机与汽车的生态融合外,还有IoT,甚至XR(扩展现实)等领域,华小魅都在疯狂试探,所带来的的效果也将在未来不断显现。
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,生态的不断成熟也会对购买产品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。
简单来说,买手机就是买生态,买汽车就是买生态,甚至以后买任何的移动终端,都要考虑其所在的生态圈。
对于企业来说,率先构建起拥有体量的生态,就能实现差异化竞争,增加粘性,掌控利润,增强品牌价值,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瓜分更大的消费市场。
那么,代价呢?
生态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、人才、技术等全方位的投入。
对于“华小魅”来说,华为树大根深,魅族背靠大树,两者拥有充足的底气去发展,唯一风险较大的是小米。
无论是从产业链,还是品牌定位、市场预期来说,小米汽车都备受质疑。
另外,有网友曾打趣的说过,小米手机的用户大多买不起小米汽车,买的起小米汽车的大多是华为苹果手机用户。
从一定意义上来说,如果其生态中的各个产品定位的消费人群不重合,确实会带来一定的问题。
但无论如何,如果“华小魅”转型成功,将在未来的生态竞争中占得先机。而对于其他“友商”来说,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。
最后,作为消费者,在未来更加割裂的市场中,不知道能享受怎样的体验,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?
0